七月初的杭州,还未入伏却已湿漉漉。从杭州火车站驶往中国美术学院(下称国美)象山校区,全程不过三十分钟。司机未导航,熟门熟路。“画画的都往那里跑。”
这十多年,国美象山校区让转塘焕然一新,原本偏僻的边缘小镇因艺术兴盛:每年,来自全国的艺考大军浩浩荡荡涌入其中,一头扎进各色考前班;决定留在本地的毕业生们纷纷在此落脚,这里有空间,有朋友,有温度;可创作,可谋业,可生活。转塘“活”了,带来了商机,却也分流了一批人。这些年,更多年轻艺术家选择在租金更理想、业态更安静的富阳安家。
我们此行的终点并非国美,而是毗邻美院的一座新生的美术馆:仓美术馆。它坐落于象山艺术公社。象山艺术公社是杭州西湖区人民政府与国美历时三年规划、设计、建设的综合型、开放性的数艺文创平台,规划面积540亩,核心区由59幢民居和5栋公共建筑改建而来。初期规划中,那里将集结美术馆、小剧场、办公楼、大师工作坊、艺术高地公园、沿河商业街等板块,成为杭州重要的文化产业输出地、文化活动发声地和文化消费目的地。
开幕现场,德信产商文集团总裁 胡斌致辞
全新落成的仓美术馆建筑面积约达2000平方米,与国内外中国美术馆高挑、宏大的建筑结构不同,它由四个精巧的空间串联而成。其中,一号展厅足够高挑,有格栅弧形的穹顶;二号展厅更纤细狭长,其天顶形态与一号对应,如同一艘船舱的顶与底;三号展厅设有报告厅,满足展览和公教的不同功能;四号展厅有四个天井形状展厅,便于不同主题作品或展览的呈现。此外,一家200平米的艺术品商店CANG GOODS及一间多功能报告厅丰富了美术馆的运营业态。在四馆之间穿行,如进入银色海洋。“美术馆的外观是银色为主色调,银色金属质感会有一种科技感和未来感,就像一个太空舱。同时作为美术馆它承担着知识生产,知识仓储的功能,由此通往未来,通往未知。”仓美术馆运营总监、策展人曹茂超如此描绘。据他透露,这既是美术馆的得名由来,也呼应了开馆展“时间舱”的意义叙事。
嘉宾合影
7月,开馆展“时间舱”拉开帷幕,展览汇聚了26位中外当代艺术家的40件作品,涵盖绘画、雕塑、摄影、装置、影像、行为等多媒介,呈现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近半个世纪的当代艺术生态。参展阵容不凡,不仅展出了国内重要艺术家如徐冰、丁乙、王庆松、杨福东、施勇、管怀宾等人的力作,也呈现了菅木志雄、关根伸夫等海外艺术家的可贵之作。“我们希望开馆展能打头阵,让公众感受到仓美术馆对待艺术的严肃性和专业性。”曹茂超表示。
展览现场
大约八个月前,曹茂超离开他熟悉的北京,前往他“正在了解的杭州”。此前在白盒子艺术馆的职业生涯让他积累了充实的策展、学术研究等方面的工作经验和行业资源。此次加入仓美术馆,试图在展览品质、空间运营等方面实现更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的实质性突破。“艺术必然连接大众,而非仅限于学术研究、展示与探讨。它会成为社会运转中重要的一部分。”曹茂超说。
在他的初期规划中,仓美术馆每年会举办三至四场展览,暂定的主要方向有三:诸如开幕展规格的学术个展或群展;具备前瞻性和多元性视野的年轻艺术家的展览;在潮流、时尚等商业拓展价值的展览。
仓美术馆运营总监曹茂超与我们分享了他的观点。
仓美术馆运营总监 曹茂超
对话曹茂超
Q:请分享一下仓美术馆的成立背景以及它的选址原因?
A:仓美术馆由德信产商文集团于2021年投资创立,德信产商文集团确定了未来在打造当代艺文化产业体系及构建产商文特色文化IP 的目标,所以仓美术馆是产商文集团在文化产业方面的重要文化项目。
胡斌董事长希望仓美术馆作为文化平台,根植于杭州这片深厚的文化沃土,深耕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内部关联,建立仓美术馆与城市、公众、社群的共生关系。
仓美术馆的选址——象山艺术公社有很多天然优势。首先是区位的优势——它毗邻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和浙江音乐学院,具备最优质的内容生产和人才培养;其次是政策和规划优势,象山艺术公社园区地处之江文化产业带,艺术与产业互相赋能,打造文化产业、文化商业、常规商业结合的新模式。目前,园区内已有多位著名艺术家的工作室,同时还有画廊、咖啡厅等匹配的消费模块;同时,周围有大量艺术家、青年学者聚集在此。因此,仓美术馆坐落于此,试图努力成为能够激发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场域。
王庆松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180x225cmx2
收藏级打印
2014
管怀宾 《蚀光》
金属、灯架、黑炭、水泥柱、
聚光灯、白蜡、计时器
2016
Q:筹备开馆的八个月中,你主要负责哪些工作?
A:第一件事是美术馆的设计招标。美术馆建筑主体已经完成数年,但作为美术馆展厅,在保留原有建筑特色的基础上,需要更有针对化的设计方案。最终由开放问题研究所的刘畑老师的团队操刀,呈现了我们当前所看到的仓美术馆。与此同时,与美术馆施工同步进行的还有开馆展览的落地和推动工。比如与展览相关的所有环节——展览主题及论坛主题、借展机构沟通及参展艺术家邀请、作品确定等都由我来主导。我的同事潘雪则分担了主要的落地工作,包括画册的出版、票务平台、嘉宾接待等由一个完整的团队来协作的内容。经历了一座美术馆从0到1的过程,对我来说是非常难得的经验。
施勇 《无题》
22' 50''
单路视频
2008
展览现场
前:梁绍基 《星转人移自然系列No.106》
240X240cm 丝,镜子
2007
后:花俊 《万里无云》
270x580cm 宣纸、胶水、香灰
2016
Q:美术馆空间比较特别。它是先有物理空间,再进行实用性规划的。我们看到,它不像大多数美术馆那样至少有一个足够宽敞的主展厅,而是由四个空间串联。在你规划中,未来如何能利用现有的空间做比较合适的展览?
A:包括美术馆在内的这一片区域是由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的副院长李凯生老师打造。在他的规划中,希望这里是艺术家创作和交流的聚集地,兼具创作和展览交流的功能。作为一座美术馆,它的空间的阔度和高度有一定的局限,但是也有独特的建筑风格。
可以看到,整个建筑的外立面风格是银色的、科技感的、未来感的,它就像一个太空舱,在航行中通往未来,通往未知。美术馆是一座容器,兼具知识生产的功能,装载着精神食粮,储藏着未来的无限可能,这也是美术馆的得名由来。
展厅的空间与作品之间的对话关系是件特别有挑战的事。就我来说,我也在感受和体验这个空间,如何能让不同媒介,不同风格的艺术家的作品与空间产生内部的关联,同时释放作品和建筑的能量。
丁乙 《十示 2017-9》
366x242x6cm
椴木板上丙烯雕刻
2017
龚新如 《囧途--敦煌之旅迎驾》
150x120cm
综合材料、有机玻璃、丙烯
2021
Q:开馆展对一座新的美术馆至关重要,它显示了规格和调性,甚至也奠定了未来的方向。对此,你的考量是什么?
A:从我们开馆展的内容中可见,我们首先希望它是专业的、(视野)开阔的。我们借展的合作方:香格纳画廊、东京画廊、白盒子艺术馆,都是具有国际运作能力的艺术机构,它们确保了展览内容的品质。另外,我还邀请了常青画廊和里森画廊、白立方画廊的总监到仓美术馆,试图在未来建立国际化的合作关系,这对于一座新生的美术馆而言至关重要。同时,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昊美术馆等国内一线美术馆的馆长也参与了现场的论坛,今后也会加强馆际交流,向这些头部机构学习。
Q:有位嘉宾在会场上问你,在艺术家和展览的选择上,它会更倾向于本地资源吗?毕竟美术馆紧邻国美象山校区,且杭州艺术家资源也很丰富。如果这么做,是相互借力;但过于倾斜,会不会朝着地域势力的单一发展?
A:我希望是良性的影响。有观众反馈,很少看到杭州有这么“南北均衡”的艺术家群展。我觉得这很重要,它为在北京和上海之间开了一个窗口。这个动作必须要有人去做。所以我觉得自己正在做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至于你说是否会过度倾斜本地,我觉得美术馆应该关注当地的文化生态,参与发展进程,并且成为开放的交流平台。
关根伸夫 《海上三角洲》
53x45.5cm
日本金箔纸
1988
菅木志雄 《场素》
31x23x9cm
木板,颜料
2001
Q:是什么机缘让您离开北京,选择来到杭州筹备一个新的美术馆?
A:两个原因:一是艺术领域发展的必然,是指艺术应与大众连接,而非仅限于学术研究、展示与探讨。它会成为社会运转中重要的一部分。社会运转很好理解,我们说房地产与科技是社会的、大众的,但(很多情况下)艺术不是。现在这种固守陈规将被改变,只有连接大众,它才会激发出艺术的能量。
另外一点就是杭州这座城市所具备的兼容性和可塑性。杭州的艺术生态还在发展,且发展蛮快,未来的可能性大;生活在杭州的艺术家有他们坚持的方向和调性,新的艺术机构也在增加,杭州整个艺术生态正在逐步完善。
郑端祥 《花屿村香》(截图)
纪录长片,2h25m
2019-2021
朱玺 《one》
金属,软性灯管,亚克力
300x150cm
2017
Q:如你所说,要让艺术与社会连接。就这一点,过去几个月里给你带来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A:比如说,对于艺术机构的理解。我以往更多是从展览、学术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在地产企业背景下的美术馆工作,需要有更广阔的思路。去发现艺术和公众产生商业价值联系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我接下来肯定得在运营上下功夫。未来“造血”系统需要一步一步地来搭建。你也看到,美术馆的体量和内容正在初步打造的阶段,我们每一步都要走得踏实。我赞成论坛现场几位嘉宾的观点,即一定要做专业的事情。只有足够专业,才能带来社会各界的支持,并让更多观众走进美术馆。
Q:最后请谈一下你对仓美术馆的期待。
A: 对于仓美术馆,我们还刚刚起步。国内民营美术馆都不容易,有一些美术馆在短短一两年内就没有声音,这是所有从业者不愿意看到的。我们希望它能像这个开馆展的寓意那样,在未来能够成为重要的研究样本。它值得被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