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宣传部、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宣传部共同指导、北京798艺术区管理委员会和北京七星华电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2021北京798艺术节”,于2021年9月16日随着《乾乾:寻找绘画之“意”》展的对外展出陆续拉开帷幕。本届艺术节的主题展由王萌、刘栗溧、杜曦云联合策展。主题展中的当代展名为“乾乾不息”,分为“玫瑰之名”展厅和“美仑美术馆·圣之空间”展厅两个单元,分述绘画与装置在当下的两种形态,具体分为《乾乾:寻找绘画之“意”》和《不息:传统的当代转化》。其中,《乾乾:寻找绘画之“意”》于9月16日至9月28日在“圣之空间”展出,《不息:传统的当代转化》于9月26日至10月10日间在“玫瑰之名”空间展出。
嘉宾合影
《乾乾:寻找绘画之“意”》是绘画单元,参展艺术家为:刘丹、沈勤、徐累、梁铨、梁缨、张弓、杨黎明、吴笛笛、付蕊。《不息:传统的当代转化》是装置单元,参展艺术家为:徐冰、展望、张羽、陈曦、李钢。两个展览组合为“乾乾不息”。
乾乾,意指自强不息。
沈勤 山1 178·60cm 纸本水墨 2021
观念驱动的当代艺术,媒材使用无限开放,形式选择也尽量自由。这种语境中,绘画的可能性随机倍增。但水墨因为和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共生关系,长期固守着意识边界。这个边界之内,“意”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很多艺术家的努力,不谋而合的汇集于此,并与此刻的艺术状态汇合,产生新意与绘画思想。而架上的绘画,也在艺术史的全球与在地情境中,从观念的入口和语言表达之意的衔接处,形成一种“意”的内在状态。
刘丹 潇湘图 145x500cm 纸本水墨 2014
中国文化重直觉感悟,在模糊多义的表达中触及难以言说之“道”。甚至,这“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于是,“意”和借助熵值来发酵心绪的诗性、在直观中流变丰富信息的艺术有着天然的亲和关系。
徐累 《迷失》 65×130.5cm 纸本 2004
不同媒材的绘画从油彩到水墨的总和,构成了当今艺术家从中可以汲取的“意源”,把握和体悟当下感受的介质,而在这个介质的内部,储存了文化和艺术的丰富信息,当这些信息与人在不同情境的当下感受相遇时,也是绘画与此刻发生关联的契机。
在今天理解中国的绘画,必然需要一种跨媒介的绘画观,一种穿越历史在时间中自由寻觅,不断寻找绘画之“意”的过程。艺术家陶醉水墨,并非只是“水墨”遇水后敏感洇渗的材料,而是直观感悟中氤氲浮现的“意”。“意”又与莫可名状但若有所悟的“道”紧密相联。对“意”有所感应,用美学的方式加以表达,就和中国本土文化传统血脉相连着,让它继续生长不息。至于体现为“水墨”还是更宽泛的“绘画”,或“绘画”之外的丰富媒材,其实无关紧要,尤其在当代艺术的理念和方法渐成常识的当下。媒材不是区隔,而是在差异中寻求共享的发生触点。
梁缨 荷动知鱼散 97·179cm 纸本设色 2018
这次展览中,刘丹、沈勤、徐累、梁缨都是从传统绘画出发,但在国际视野中来比对差异、开放汲取,形成各自的气象。刘丹的作品雅正平和、执中贯一,持守他所认知之道。沈勤从生活处境中反观迁想,在画面中经营点线,晕染出他的意象世界。徐累用图像和色彩搭建出错置的时空,幽微的导引当代人的多重经验。梁缨从开放的视觉资源中重构图像、演绎传统,在平凡处生出奇幻。
杨黎明 灰白色系列 100·81cm 布面油画 2020
梁铨和杨黎明,则是在开放中反溯本土传统。梁铨将抽象艺术和中国传统水墨结合起来,在美学语言的贯通之处生发个体的意境。杨黎明将书法的表现力、音律的能量渗透到抽象色域和空间中。
吴笛笛 没有杂草NO.7 170·75cm 布面油画 2014
付蕊 一首蓝色的诗 II 布面油画 80x 120cm 2020年
张弓 三是一体2 30·20cm 布面油画 2021
张弓、吴笛笛、付蕊在带有天趣气质的具象绘画中靠拢超验。张弓以重返天真的形式来反照天道人心之间的当代社会。吴笛笛用诗性的感受来驱动花鸟竹石,将它们引向广阔深邃的天地。付蕊描绘着可见的实体空间来暗示不可见的奥秘,在那些绘画无声的叙述中,有沉寂的诗文气质,也仿佛是个人行迹和思绪的“意化”。
这些作品流淌着来自多元媒介的差异与共识,是此刻绘画的私语,亦是艺术的共情。
王萌,1983年生于山东,北京人。知名策展专家、艺术评论家,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协策展委员会委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理事。大学与研究生均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管理专业,长期从事全球语境中中国当代艺术研究、中国体系中当代艺术和主流美术的比较研究、新艺术动向观察。2010年以来在中国美术馆参与策划和组织近200场展览。在艺术界策划大量学术展览,其中独立的策展作品两次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年度优秀展览,三次被北京市文化局评为北京年度优秀展览。在核心期刊发表10篇论文,发表艺术评论50万字,出版研究书籍合200万字。出版11本学术著作:理论专著有《美术馆作为“文化发生场”的启示》;著有三部实验报告《来自水墨的新语境》《抽象艺术新一代》和《今日绘画中的媒介与方法》;主编三部研究室报告《图像研究室:水墨进程的一种“显象逻辑”》《绘画发生中的观念和语言》《运行中的“非形象”》(编著);主编《中国意志——当代中国绘画》《从现代出发》(副主编)《视觉乐园——于幸泽的艺术世界》《敞开视野:水墨的生态》。
刘栗溧女士:ccaa中国当代艺术基金会主席,学骞助学基金会主席,首届香港M+视觉博物馆希克奖联合主席,M+视觉博物馆创始赞助人,苏黎世艺术大学中国当代艺术专项文凭课程讲师。刘女士毕业于英国威尔士大学获硕士学位。是中国古典艺术收藏家,长期生活、工作在北京和香港。
杜曦云,1978年生于山西,现居北京。2000年于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硕士学位。曾任上海昊美术馆副馆长、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副馆长。艺术观点著述于各类杂志和出版物,并曾创办和主编《艺术时代》等刊物。
曾策划多个展览和项目,近期包括:我与博伊斯·王广义,上海昊美术馆,2021;武汉·赵半狄的小窝,武汉美术馆,2021;确实中的冲击:上海首届全球 NFT 加密艺术展,上海西岸·油罐艺术公园1号罐,2021年;我与博伊斯·尹秀珍,上海昊美术馆,2021;我与博伊斯·赵半狄的小窝,上海昊美术馆,2020;联合构筑,苏州金鸡湖美术馆,2020;我与博伊斯·杨振中,上海昊美术馆,2020;我与博伊斯·周啸虎,上海昊美术馆,2019;上海文件:匀速运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2019年;蒙塔达斯:亚洲礼仪,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2018年;今日之往昔:首届安仁双年展,2017年;走向未来:马德里·北京音乐潮,塞万提斯学院,2017年;萧条与供给:第三届南京国际美展,百家湖美术馆,2016年;北京·798诞生纪(2002-2006),宋庄美术馆,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