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艺术

刘士铭雕塑艺术展:“中国做法”的出发与回归

浏览:


 
展览海报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刘士铭雕塑艺术馆开馆展,“戳心尖尖的泥巴 拉话话的魂——刘士铭雕塑艺术展”于12月13日下午在中央美术学院小营校区开幕。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刘士铭雕塑艺术馆承办,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雕塑家王少军教授任学术主持,人文学院曹庆晖教授任策展人。刘士铭先生的好友盛杨先生、曹春生先生、赵瑞英先生、张大生先生、吴竞先生、李行健先生以及雕塑系师生出席展览开幕式。开幕式由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吕品昌主持。


到场嘉宾合影

 
刘士铭先生于1946年考入国立北平艺专学习雕塑,毕业后曾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雕塑工厂任教、创作,并参加过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工作,早年代表作《丈量土地》《劈山引水》等曾获得广泛好评。1961年,刘士铭主动申请调离北京,在河南、河北地区工作了十几年,为日后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七十年代中期,刘士铭因病提前退休回到北京,在历史博物馆从事了七年文物复制工作,八十年代受聘在中央美术学院从事陶塑创作,创作大量小型陶塑,形成个人别具一格的做法和作风。




展览现场

 
正如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先生在展览前言中指出,刘士铭先生不求闻达、沉潜探索的精神促使他更多地走向内心世界,回归到乡土文化的土壤之中,在那里吸收民间雕塑艺术的优长,观察感受乡村的素朴生活与风情,从而在艺术主题和雕塑语言上都呈现出新变与个性。在他的大量泥塑作品中,生活的情趣、手捏的感性和泥土的温暖交织成一种别样的雕塑姿态,堪称属于刘士铭的雕塑样式。



盛杨

 
展览开幕式上,盛杨先生高度赞扬了刘士铭先生的艺术特点,刘士铭先生始终秉持着一颗爱人民的心,用艺术歌颂人民、表现人民,让人民感受到了艺术美,使得他的作品才是真正懂得了本土文化,懂得了民间艺术。



中央美术学院刘士铭雕塑艺术馆展览学术项目的负责人,党委副书记王少军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刘士铭雕塑艺术馆展览学术项目的负责人,党委副书记王少军在致辞中表示,刘士铭先生的艺术就似一把钥匙,能使我们开启中国本土原创雕塑艺术与经验的宝藏之门。他希望从刘士铭先生开始,对扎根中国深厚的社会与文化土壤、充满现实与人文关怀、形成独特的雕塑创作经验的“中国做法”进行挖掘和深思,为建立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雕塑艺术创研体系而积极努力。



策展人、人文学院教授曹庆晖

 
策展人、人文学院教授曹庆晖介绍了策展中的一些思考,希望通过这次展览中的一些突破,进一步解读刘士铭先生艺术历程,寻找其艺术的本土特色和本土经验,用开放革新的眼光,呈现刘士铭先生独特的“中国做法”。



刘士铭先生的儿子刘伟

 
“有一天我死了,朋友们有机会能看到我的作品,和我的作品无声地说说话,比什么都好”,刘士铭先生的儿子、刘伟先生回忆起刘士铭先生笔记中的文字,向为展览付出努力的嘉宾和师生们表示了真挚感谢,希望大家通过作品了解和认识不善言、专注创作的刘士铭先生。



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吕品昌主持展览开幕式

 
展览共展出刘士铭的雕塑作品90余件,此外还有丰富的照片、手稿、草图等文献资料和专题影片,其中不乏富有纪念和情感意义的实物,比如刘士铭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的毕业证书等。展览从策划到设计都努力贴近刘士铭雕塑的特有气质,题目“戳心尖尖的泥巴 拉话话的魂”以刘士铭生活和热爱的黄土地的特有腔调,勾勒和呼应刘士铭陶塑的品质和特色。







展览现场

 
展览空间共两层,一层空间取材刘士铭的窑院意象,并在四周配合若干情境沙池和布景,通过“扳动光景的渡船”“箍在心头的土院”“平凡世界的草民”“爱屋及乌的情思”等板块,有逻辑地呈现作者在渡船、窑院、百姓、亲情方面的陶塑作品。通过脚手架搭建的楼梯,观众可以进入二层空间,在那里可以看到在天光下,在特别采编的音乐烘托下,被特别安排的刘士铭曾用过的三轮车和双拐,由此可以沿走道继续欣赏刘士铭不同题材的雕塑作品。









展出作品

 

本次展览在立意和策划、作品和资料、场景和布局选择上极富匠心,是近十几年来通过展览开展艺术家个案研究的又一次富有建设意义的努力和尝试。



绝对杂志

社址:北京市海淀区正福寺路10号允泽别院绝对传媒

电话: +86-010-52806700

Copyright © 2014-2015 Absolute,绝对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