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艺术

“杳杳寒山道”中的寒山图像与文化精神

浏览:



“杳杳寒山道”寒山文化论坛嘉宾合影


2019年12月6日,『寒山:寒山美术馆两周年主题展』暨『“杳杳寒山道”寒山文化论坛』与苏州寒山美术馆开幕。作为寒山美术馆成立两周年的主题展览,本次活动也是第一次以艺术视角为主体,从“寒山图像与文化传布”“寒山文化的艺术阐述”“寒山文化论坛”等方面为大众呈现对寒山及其精神延续的当代阐述。
 


论坛现场


开幕现场

现场导览
 

本次展览由苏州高新文旅集团出品,寒山美术馆与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台州学院和合文化研究院与苏州寒山文化研究院协办。
 

“立体寒山”:寒山形象及主要影响谱系


嘉宾参观
 

本次活动首先着重关注和展示的,是从传统图像与现代研究基础之上的“寒山”回顾。在展览序厅的现场,以图式的形式大致梳理了“寒山的身份”“寒山主要的传绪脉络及影响谱系”,由此为大众呈现出一个相对立体的寒山形象。
 


嘉宾参观
 

寒山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僧。他身份多样,学儒、修道、奉佛,却又非其一种,在民间的他又以“文殊”“和合二仙”(与拾得合称)的形象为人们所敬仰传颂。而历来对寒山的生平均没有确定的结论,一般有“初唐时人”与“中唐时人”两种说法。
 




开幕现场
 

相比于中国古代的主流诗人,寒山在国内的研究中,很长一段时间内属于“非主流”,甚至“边缘式人物”。但我们也能从历代人们留下来的文集记载中,可以搜寻到寒山最开始的影响。如宋代苏轼参照寒山诗体作《拟寒山诗八首》;黄庭坚甚至说自己“前身寒山子,后身黄鲁直”;王安石也曾作《拟寒山拾得二十首》;诗人陆游曾经校勘、辨误《寒山子诗集》;理学家朱熹因寒山诗刻字不清而倡议校刊、重刻以为流传。而到了清代,雍正帝胤祯又敕封寒山为“和圣”。寒山所代表的是一种随心所欲的生活方式,是回归自我、回归原点的精神趣味,也正因为此,成就了其精神的连绵影响和持续传播。
 

多维传布:寒山及其精神的跨文化传播


策展人王岩
 

事实上,寒山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文及精神传播上。其传布影响从唐代延至当今,由中国抵达海外(以日韩、欧洲、美国为主)。在国外的寒山诗及其文化意义甚至远超中国国内,且不断“被经典化”。寒山诗最先影响的域外国家是日本。早在北宋年间,日本僧人成寻从国清寺带回《寒山子诗帖》,寒山诗自此开始在日本流传开来。历代传述中,雪舟、狩野元信等一大批画家也为寒山画像,成为日本至宝。同时,日本学者译注《寒山诗集》,发行寒山纪念邮票(1977),举办音乐会(1999)等,都显示了寒山与日本文化的内层关系。
 


寒山美术馆馆长胡仁仁

20世纪 50年代,寒山诗借由日本传到美国,引发“寒山热”。对以“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嬉皮士”(Hippies)为代表的文化运动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们像寒山那样成群结队到山林旷野追寻自然乐趣,视寒山为“精神偶像”。同时,被称为“美国寒山”的盖瑞•斯耐德(Gary Snyder) 选译了24首寒山诗;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ac)在《达摩流浪者》中专门题写“献给寒山”。如今还有比尔·波特(Bill Porter)不仅翻译了《寒山诗集》,还重走“寒山之路”,成为当代寒山精神文化的大力推行者。
 




展览现场
 

20世纪的欧洲大陆如英国、法国等国家的学者和翻译家,也传达出对寒山诗的热情。1954年,英国汉学家亚瑟·韦利在《遇见》杂志上发表了寒山诗27首;到60年代,英国禅宗研究专家布莱恩在自己的禅学专著中提及并翻译了寒山诗。法国学者们流露出比英国更加明显的对寒山诗研究的热情。
 




展览现场
 

从1957年敦煌学专家吴其昱的《寒山研究》开始,到1975年汉学家雅克·班巴诺翻译《达摩流浪者:寒山诗 25首》,再到1980年郑荣凡与哈维·科勒合译《寒山:绝妙寒山道》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展示了寒山在跨文化传播方面所产生的辐射力。
 

寒山:寒山文化的当代艺术阐述
 

目前对寒山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对其诗歌的研究,以及他作为“文殊”“和圣”形象在民间产生的影响,却很少从艺术和寒山精神的当代延续等角度进行关注。寒山美术馆本次展览正即是从当代艺术的角度对“寒山”进行新形式的阐述,所探讨和展现的是对“寒山”这一独特文化现象的一次不同寻常的求索与探寻。展览从寒山精神出发,集合了包括高世强、管怀宾、王公懿、徐龙森、严善錞、陆衡、梁绍基、曹晓阳、佟飙等9位作品内涵与寒山精神契合的艺术家,由他们的作品窥见寒山诗意的当代形态。



高士强《云山六章》
 

高世强的新媒体艺术创作《云山六章》将自然的山水“移到”实验影像之上,体现的是带有禅思的哲学情境。管怀宾的作品连接古典与当代,将中国古典美学融入其空间装置形态,使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艺术语境中获得广泛的延伸与拓展。如本次参展的作品《流隙》以诗意化的情怀,物换星移、时过境迁下某种历史时刻的记忆唤醒。
 


徐龙森作品

 

徐龙森的水墨山水画作品《大物》《云山苍苍》,以大幅形式的呈现,直接追寻山水画最本质的意义,营造一种“天人合一”的整体情境。
 

王公懿 作品
 

王公懿的作品多是来自于她在修行途中随缘而化的任心之作,展现了他对古代文化精神的致敬,参展作品《辋川图错综》《寒林》与《高古·太华夜碧》等都反映出其创作意图与寒山精神观的契合。


梁绍基作品
 

来自天台的艺术家梁绍基,他持续以蚕的生命历程为媒介进行艺术创作,本次参展的《云》是他携蚕丝弥满的镜子驱车去天台名胜琼台仙谷追云的记录。
 

此外,书法家陆衡所抄录的《寒山诗》,佟飚的山水符号和图式,严善錞的静适之境,以及曹晓阳所图绘“山水结构”的察万物、明心念等,都与我们今天所提及的寒山文化在很多层面上形成了呼应。而这实际也反映出,正是寒山及其精神在历经千年之后的持续性传播,其内核有着更加多元化的样态,只不过在每个时代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发展内容和模式,这也反过来印证着寒山精神的多样性。
 

“杳杳寒山道:寒山文化论坛”是本次活动的另一亮点,是在视觉展示的基础上,还集结了来自于国内外范围内的一批有影响力的寒山研究学者,如比尔·波特(Bill Porter)、钟玲、查屏球、何善蒙、张文江、张勇、温波、胡正武等,论坛从“寒山文化及其域外传播”“寒山与中国思想”等方面展开,以跨文化的视角为观众探寻寒山在艺术形象、外域传播、精神内涵上的边界,与会学者们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为大众呈现出不同视角下的寒山文化解读。
 


比尔·波特


美国当代作家、翻译家和著名汉学家比尔·波特从西方人如何认知寒山诗的角度解读了数十年间他对寒山的研究。
 


钟玲
 

台湾学者、香港浸会大学教授钟玲从她在上个世纪开始即与寒山建立起的机缘角度,为大家讲述了寒山在个体影响与大众启发上的意义。
 


查屏球
 

复旦大学教授查屏球从唐代文学和唐代文人群体的本位意识出发,探究寒山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何善蒙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何善蒙主要分享研究寒山的过程及寒山的当代阐释。
 

张文江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张文江则从《寒山子诗集》中闾丘胤的序言出发,尝试新的读法,重新检查序文,追溯其观念和象的来历,以启发新的认知。
 


张勇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张勇教授从寒山诗集的内容中,为大家展示了寒山对诗歌的创作动机、功能与特征的认识,即他的诗学观。
 


胡志武


台州学院教授胡志武教授与大家讨论了唐诗之路重的寒山及其传播影响。
 

后永义


温波

 

本次论坛嘉宾还有苏州本地寒山文化研究学者温波教授,他探讨了寒山文化的现代意义,以及寒山寺文化的底蕴和社会意义。由此,带领我们破译寒山文化传播之门的密码,求索寒山之路,认识不屈不挠的儒士、隐士、僧士——寒山。
 


外景

分享会

签售现场
 

此次寒山美术馆两周年展览,以“寒山”为主题,联合中国美术学院策划举办的展览及论坛活动,借由“寒山”这一文化现象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性,去发现其在当下社会环境下所产生的文化共感。回顾寒山美术馆两年以来20余场高质量的艺术展览,从“想象力工厂”感知与思辨的体验到“寒山-白夜” 周年庆60小时不闭馆的艺术生活践行,从“丝维越界”传统艺术的现当代表达到“平行交叉”不同国度之间传统工艺的碰撞……,每一场展览,无论是人文关照,还是美学感知,借由跨界艺术的互动所带来的多元文化迸发,都传递着艺术的当代活力,用不一样的艺术体验,分享着寒山独特的艺术文化视角,引发共鸣。
 


展览海报
 

本次展览由苏州高新文旅集团有限公司支持,寒山美术馆与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台州学院和合文化研究院与苏州寒山文化研究院协办。据悉,展览将从今年12月6日启幕持续至2020年2月29日,逢周一闭馆,节假日正常开放。
 

绝对杂志

社址:北京市海淀区正福寺路10号允泽别院绝对传媒

电话: +86-010-52806700

Copyright © 2014-2015 Absolute,绝对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