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桃花源艺术中心呈现开馆展览《熱風》,展览由艺术中心总监孙梓杰担任出品人,联合绵花堂共同出品,邀请策展人、自由撰稿人张理耕(Jerome)策划本展。
嘉宾合影
“所以我时常害怕,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热风》鲁迅于1919年
A 馆 陈欣
桃花源艺术中心刚刚落成,但在过去的三年中,作为其前身的F·Space、梓杰当代艺术中心始终不遗余力地以各种形式的艺术项目、展览向公众、藏家推介优秀的艺术家。脚踏实地地去做艺术行业的服务者,赛过“脚踏无地”的空谈。中心创始人多年来的此番深耕是夯实本展基础的决定性要素。而促成本次展览的直接原因是要集中地呈现曾合作过的艺术家的代表性创作,所以如今展览的面貌即成为桃花源艺术中心最好的代言。
A馆 童昆鸟
以“热风”为名,是为在五四运动一百周年这一特殊的历史节点向鲁迅精神致敬。但我们并不是要借鲁迅之口召唤回非理性的热血。对现代性进行反思——虽看上去较为温和,实则于现今更为必要。此过程借用温铁军教授一本演讲录的名字来表述,即“告别百年激进”。
A馆 马晟哲&秦铃森
本展所遴选出的近二十位艺术家,他们关注的议题存在着多样的面向,显露出在当今“21世纪真正开始的时刻”的背景下艺术家们敏锐的问题意识及其实践之间存在着的“共时性”。然而,我们并非预设了某一主题让艺术家们进行回应。试图去呈现的,是基于相关问题的差异性答案,并且不对这些答案作出优劣或有效抑或无效的判断。“热风”看似“松散”,可能是众多展览项目中一个异质的存在,但它却担当得起成为真正的“文本”——它富含多样的意义,是不连续、无方向性的。
B馆 范林维
今天的桃花源绝非是乌托邦,它应该就像“热风”所意味的那样成为切入现实之地。在一个世纪之后,桃花源决定当一个召集者,就如将文章集合而成一本文集那样,展览中每位艺术家的创作所形成的独立章节被我们扭结成一次复合的发声。“热风”中所展出的创作蕴涵着某种内聚力——种种实践结构出本次展览的肉身;却又同时潜伏着摧毁的可能性——实践不断质疑、解构其自身,呈现为运动,甚至是革命性的征兆。而唯其不变的,是繁复现象内稳定的批判逻辑。
藏家展厅 林国成、吴大羽(艺术地毯)、秦铃森、李杰
但今天的桃花源绝非是乌托邦,它应该就像“热风”所意味的那样成为切入现实之阵地。在一个世纪之后,我们决定当一个召集者,就如将文章集合而成一本文集那样,展览中每位艺术家的创作所形成的独立章节被我们扭结成一次复合的发声。它可能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群”展、一次会失败的项目实验。实验的风险在于艺术家们的声音是否可以真正形成一股“热风”?即便成型了,那么它又能吹散多少人身上的冷气呢?
户外中庭 李承九
对于结局,我们暂不做预判。此刻,显而易见的是,“热风”中所展出的创作蕴涵着某种内聚力——种种实践结构出本次展览的肉身;却又同时潜伏着摧毁的可能性——实践不断质疑、解构其自身,呈现为运动,甚至是革命性的征兆。而唯其不变的,是繁复现象内稳定的批判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