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艺术

《YYDS蔡万霖的幻想世界》研讨会:yy如其所是!

浏览:



《行走在河边》  2021


2017年拿起画笔时,蔡万霖选择以自己为原型,创作了全新的形象“yy”;2020年举办自己的首个个展,五六百人汇聚在展厅内,成为疫情后流量最高的展览开幕式;这样的热度一直延续到2021年9月的艺术深圳上,当观众抢着进入展位与大型yy雕塑合影时,进而加深了蔡万霖让yy与观众亲密接触的念头,也增加了举办新展“yyds:蔡万霖的幻想世界”的信心。
 


2020年个展现场


2021艺术深圳现场


2021“蔡万霖的幻想世界”展览现场


2021“蔡万霖的幻想世界”展览现场


2021年再度举办个展时,他提出新的要求——消隐艺术家蔡万霖,让yy自己说话。10月24日即将在北京798艺术区艺术工厂举办的“yyds:蔡万霖的幻想世界”展览中,以yy为主体营造出的多个浸入式体验空间,第一次真正实现yy与观众的“亲密接触”。
 

《YYDS蔡万霖的幻想世界》研讨会现场

 

2021年11月6日下午,在798艺术工厂《YYDS蔡万霖的幻想世界》个展中,批评家和理论研究专家、艺术媒体共同参与讨论,其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彭峰、北京画廊协会副秘书长 林松、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学院日语漫画文创专业讲师 周婉京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 李斯扬、策展人 段少峰和艺术家 蔡万霖 分别从各自角度对蔡万霖艺术创作脉络、创作特点与当代艺术的走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博士生 李斯扬


yy的形象是镜子、框架、屏幕三个层面的结合。首先是一个镜子,强调的是向内的面向,主要是对于艺术家主体是一种照见自身,看到自己的内观与凝视的行为,但是也引发各种各样的观众对于自己的自我关照和自我反思。如我看到蔡老师画的摇车牌、小猫、小狗的宠物,疫情期间的"复工"这三个场景引发我自己很多的想法,联系到我自己的生活,特别像一个镜子,引发内观跟凝视的感觉;
 


《王者荣耀》  2021
 

第二个层面它也是一个框架(画框),框定出特定的空间跟领域,提供某种特定的视角跟目光。具体表现为:此次展览在呈现的内容和主题上既可以解释为是蔡老师对于自己既往事业、生活、艺术经历上的一种浓缩与某种转化。且由于大部分作品是2020年开始创作的,也可以看成是疫情从爆发到进入后疫情时代具有某种症候性的捕捉跟表达。值得一提的是,yy的形象似乎很沉浸在自己小世界当中的形象,展览中又能看到强调挺公共性、社交性的面向。

 

第三个层面,看到yy形象,想到了屏幕。屏幕是双重性的,兼有向内跟向外两个面向。屏幕是对我们当下生活比较准确的形容或是隐喻,非常个体、具有私人性,同时也是与外部世界连接必不可少的通道,把yy形象理解为是一个屏幕,既可以看到映照自己,所映照出来自我的形象有一种真实与虚假杂糅的混杂形象,同时看到所呈现给我们的某种外部世界,这个世界好像也是带有某种亦真亦幻的感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学院日语漫画文创专业讲师
周婉京


“蔡老师可以是中国的奈良美智”,这是由于我在蔡老师的油画中看到了一种版画感,奈良美智的作品亦是如此。

 

“版画感”说明什么?这其实是有一种复制的东西在里面,“复制”恰恰跟段少峰向大家导览时说的以前大家讨厌网红,不喜欢网红,尤其是不喜欢成功人士在这里办网红展。现在大家觉得网红也不是一个问题,网红是一个非常好的话语,网红不是单纯的流量机制,而是一种可以不断生产的方式。所以网红成为新的一个东西,网红也赋予他新的意义。

 

我的方向是日语学院做漫画和创作专业,从漫画可以回溯到浮世绘甚至更早,牵扯到版画的问题。版画最早经由浮世绘影响到马奈,影响到欧洲、或者是影响到梵高,“复制性”本身就有某种流传性。

 


《内卷·鸡娃》  2021


《躺平》  2021

 

回到蔡老师作品本身,是在解决艺术与真实的关系。在展览现场中,福禄寿雕塑前边有一张作品是“鸡娃”,回到复制本身,复制到内循环当中会不会引起内卷,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尤其是蔡老师给出的方式当中找到蔡老师给的回答,蔡老师某种意义上在批评这件事。虽然大家有可能认为这是网红展,但是他却以yy这样的形象,以这样的方式,涉及关于内卷和当下的影射,可以看到是他的一种讽刺、批评、反思。这是很有价值的。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彭峰

 

我看到老师展览画册的封面,第一眼就看出来是自画像。我和蔡老师是一个年代的,我在想为什么蔡老师会画这样的画?把自己的自画像提炼成一个人物形象,在不同场合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国内也有不少艺术家这么做过。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像方力钧,他所有的画中的人物形象都是自画像,蔡老师用这个方式提炼形象的时候,与方力钧有什么区别,我脑子里闪过这一念头。

 

蔡老师的作品特别是像我当年做的一个展览“超现实波普”,参展的艺术家有岳敏君、方力钧、刘野等。在这个大背景下看蔡老师的作品,我发现蔡老师跟他们不同。艺术的差别不在大的风格和样式上,而是在很小的气质上的差别。

    

首先,岳敏君他们用人物形象,把自己的形象提炼成一个人物形象,让“他”在不同场合扮演不同角色。这个艺术会追求一个图像的可传达性。所以尽量简化各种细节。蔡老师也是这么做的,人物的嘴巴、耳朵都去掉,但是有一点不同的在什么地方?是艺术不太追求绘画性,蔡老师的作品里尽管把人物简化之后,仍具有油画的绘画性。
 


《太极Pose》  2021
 

蔡老师的画之所以比较耐看:一方面人物特别简单;一方面语言具有丰富性。这跟他油画本身的味道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讲,蔡老师的画是在图像时代往回走,他不是往前走,他是往回走!从这个意义上讲能理解蔡老师的目的——在符号和平面里边追求趣味,追求情绪。

    

其次,超现实波普是在90年代末于在美国西海岸发展起来的,是真超现实。而蔡老师的画,表面看起来是波普艺术,但是不超现实,而是一种现实。他跟现实紧密相关,而且是高度现实。每个画里面都有自己的故事,触发蔡老师做作品的时候,其实是现实社会里真实发生的事件,只不过他把这样一种现实性,经过心灵的过滤,最后呈现出一种超现实的样式。这样的“现实性”使得蔡老师的作品有更强的现实针对性、有更强的根基。

      

最后想说一点,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与他的气质跟这个人精神世界是有一定的关系的。蔡老师的作品纯净、单纯,但是又不乏丰富。这与他喜欢参禅有关系。看起来蔡老师的作品这么年轻,实际上他没有那么年轻,看起来好象不是特别符合一样,但如果我们了解蔡老师的内心世界,这是成立的,这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

    


 

北京画廊协会副秘书长 林松
 

我跟蔡老师是很多年的朋友。蔡老师是学艺术出身,后来拥有更多其他的身份,这里不再赘述。但是我觉得他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人,我们是做当代艺术的,他一直像一个旁观者一样,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现在作为一个艺术家,他一直没有改变的是不忘初心。

    

作为艺术家,他的创作十分敏感,每张画的后面都有他的故事,他真实地记录了自己的情感和一种反应或者是一种情绪。这是艺术家最基本的应该具备的素质。
 


《重点培养》  2021
 

以我做当代艺术这么多年的经验来看,彭老师说的特别准确,像方力钧、岳敏君那个时候选择那个形象和符号,他们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记忆和那个时代的某种立场、或者是冲突、或者是挣扎,或者是一种呼唤。现在变成一种网红、潮流的形式。更多年轻人为什么会看蔡老师的画有反映?证明蔡老师有一颗年轻的心,除了不忘初心,有年轻的心一直在用这个方式和大家交流。不管是少峰说的60后、70后、80后、90后都会看到自己的影子、自己的反应、自己的故事,这是艺术家的执着!可能再过一百年或者是多少年以后回看,当时中国是这样的!那个时候可能才更有意义。

 

蔡老师用他的艺术方式,承载了这个时代的一些信息在里边,我们曾经生活在这个时代里,他看到的是很魔幻的中国,也是很现实的中国,他的画里能看到这些因素和元素,所以我猜想是这样,反而拉远了距离和时空会更客观。

    

    


艺术家  蔡万霖

 

彭老师《当代艺术的中国转向》一文中,将中国当代艺术划分为三个阶段,“学西方”、“为西方”和“为自己”。我特别认同。

 

作为一个当代现实生活之下的当代艺术家的创作,首先是我自己。林松也说过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生活在当下,对现实文化的关照、社会的发展,在这个大的文化背景之下,不管是生活的节奏加快、信息现代化等等都需要有一个很睿智的筛选,还有生活当中的感受和看法,这首先是我创作作品的来源。

    

“为自己”创作,首先我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怎么找到我自己!从学艺术到最后从事企业、基金、收藏、研究西方美术史和中国美术史的过程和阶段,我更多注意到艺术家创作当中对现实社会的关心。我希望我的作品拿出来之后怎么能跟现实社会当中的观者进行沟通,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渠道,让你能够感觉到身陷其中,能够从我的感觉当中得到一种喜乐、一种愉悦、一种思考,这种可能是我想的更多的问题。

 


 

策展人 段少锋


蔡老师的作品,我们今天基本上没有往潮流艺术上谈。因为蔡老师的作品自身是有严肃的东西在里边。起初看到蔡老师的作品,某种程度是物理性的,我认为我看到的是欢乐、祥和的东西。后来和蔡老师熟了以后,他说过关于这些作品的创作细节,比如说谁看了会受感动,甚至于会流泪这样一些故事,我如同产生一种梦境。“幻想世界”作为展览的主题,我在思考为什么叫“幻想”?好像就是和现实有关系,但是又没有关系,就是这种差距,不是理想的,也不是一种臆想。最后就用了“幻想世界”这样一个主题。
 


《漂浮》  2021
 

大家都谈了自己对作品和展览的一些看法,我也补充一下我的理解,总结一下。简单说三点:

    

一是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刚好是跨越了蔡老师从1960年代到现在的一个转变。因为以前的艺术家都是这种宏大叙事,像蔡老师用了这种新的形式,比较早的是卡通一代这样画。作为一个从集体主义背景的艺术家出来这么做是很难得的。

    

二是从物质化的东西到非物质化。今天的艺术越来越追求非物质化的东西。比如说NFT这样的作品。刚才各位老师也说了,这是艺术家的价值观。今天随着NFT的浪潮不仅是去物质化而且是去思想性,这是第二个问题。

    

三是从以往对于所谓专业层面到大众层面的传播,我觉得这个也是一种尝试。这三点是蔡老师在自己创作和展览过程中比较新颖的三个点,也是我们沟通这个问题的基础。



从左至右:
李斯扬、周婉京、彭峰、蔡万霖、林松、段少峰

 

彭锋:蔡老师还是画如其人,要了解蔡老师的画必须要了解蔡老师本人。

 

周婉京:忽然想到林老师和蔡老师说为什么德国人更喜欢?这个其实也跟修行有关系,铃木大拙西渡传禅,丹托是看了铃木大拙的禅宗部分才受到了启发,彭老师讲丹托的理论也与这个有关系,好像都“归一”了,都归到“一”上。

 

李斯扬:我想到美国艺术批评家哈尔·福斯特论前卫艺术、先锋艺术时强调纵轴和横轴维度。如果用丹托所说的后历史,先锋性、前卫性何在呢?每个时代还需不需要讨论先锋性和前卫性呢?是不是体现在每个个体艺术家最具个人性的面向上呢?这是我可以思考的问题。用一句话总结:yy如其所是!

    

段少锋:越是个人的越是先锋的。

    

 

绝对杂志

社址:北京市海淀区正福寺路10号允泽别院绝对传媒

电话: +86-010-52806700

Copyright © 2014-2015 Absolute,绝对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