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章刊登于《绝对艺术》第十期中
科技奇点冲击下的艺术蜕变
当前,世界艺术在科技奇点的冲击下持续蜕变,其发展异常迅猛并不可逆转。当科技智能接近或超越人类智慧状态时,其艺术家、建筑师和设计师(以下三者通称艺术家)之自身生命体、采用的艺术工具材料、昔日的艺术架构定义以及创作美学内涵,都将面临解构再重构的必然性。而带给艺术设计和创造力定义架构的认知都是完全颠覆性的。这种技术智力和后人类艺术家的创造力确定了未来艺术美丑的内涵和话语权。当代科技艺术已不满足对传统基因之承载,而崇尚对基因的融合、涂抹和敲除;他们不再乐于现有生命的延伸,而崇拜新生命的诞生、多元化与和谐;他们不立足于现有形色世界,而盼望对新生物美与特征价值进行操作和重塑。
1.1 智能超速进化,艺术随之演化
21世纪初,非生物技术智能在朝生物智能超速进化。著名复杂性科学奠基人布莱恩·阿瑟(Brian Arthur),在《技术的本质》(The Nature of Technology)一书中向大家阐述了技术进化本质:人类的世界因技术而改变,而技术是自我创造地进化,尽管它需要人力机构来建立和复制它。然而,技术发展与生物的演化非常相似(阿瑟用达尔文的想法应用于技术及其发展),有着自我的“进化”进程和规范。技术是一种自然的、爱生命的物种。
生物智能超速进化,艺术随之演化,而生物艺术创造力与美学特征都将向后人类智能和非生物强智能的主要特点倾斜。生态群落的“自然进化”形态已演化到“生物智能进化”或者到“非生物智能进化”状态,也就是说,生物进化将从“自然选择”演化为“人工智能进化”。伴随著生物智能开发的智能生物科技和工具,人工智能操纵生命特征和生命过程已成为现实,从生物进化历史长河而言,这种“人工智能进化”的掌控重组又可归属为“生态自然进化”的重要历程。
同时值得思考和争议的是,艺术家采用同样的操纵方式和重构程序又是不是艺术创作的必然演化和进化呢?笔者认为艺术创作的发展是随着生物进化阶段而阶段式地“演化”的。因每个生物进化阶段的艺术有其不可比较性,生物智能阶梯式地进化推进了每一阶段的艺术创作特征和新美学内涵的演化。然而,相同的每一生物智能阶段的艺术创作方可称为“变化”,因为生物创作者都处于同样智能发展阶段。虽然,工具的使用和创作环境可谓天壤之别,但生理结构、创造力度、意识思维、情感特性和造型视觉都有其可比性,并可清楚地区别于其共同点与重构之处。
1.2 生命的机器化和机器的生命化
作为世界机器人领域无可争议的权威人物,罗德尼·布鲁克斯博士(Rodney Brooks)曽说过:我们的机器将变得越来越像我们,而我们也会越来越像我们的机器。罗德尼.布鲁克斯在2013年TED演讲中,展现了一台名叫PackBot的机器人具有简单的基本思维,与人交互,挑选对象,不伤害对方,学习操作。稍后,布鲁克斯谨慎宣布,未来四十年,机器人将作为人类生活结构中重要的一部分。
机器生命化的研究工作早已在不同领域展开。例如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在1994年就研制出世上第一台由生命DNA分子制造的计算机,此发明,从此加速了机器的生命化之进展。“如果NDA可以制作成正在运行的计算机,而计算机可以像DNA那样进化”,那将出现一个什么现象?——生命与机器的一体化。凯利称这种现象为机器与生命的某种对等关系,是科技和生命共同具备的某些基本属性。技术元素(观念有机体) 的进化与基因有机体相似, 二者有很多共同的特性:两种系统的进化都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个别,从统一到多元,从个体主义到互利共生,从低效到高效,从缓慢变化到更大的可进化性。
这个世纪,由于人类生理上的限制,人的智能将远远跟不上非生物智能的增长指数,十几年后,当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智能,人类该怎么办?加来道雄有句名言:“如果人类智能不能战胜机器智能,最好的办法便是加入它们”。他在不同演讲中反复强调 ——“Marge Them”(融合他们)!清楚地告诉大家人类智能Marge(融合)人工机器智能是唯一可选和从根本解决此问题的办法。
重构:跨越生命体格、物理架构到意识认知(节选)
科技奇点技术的革命导致人类生命的发展从“人类”到“后人类”(超人类),从“智人”到“后智人”(超智人),从“生物时代”到“后生物时代” (超生物时代),而此新型物种生命结构的出现将导致艺术的蜕变。
因此时代双超强智能的融合已开始主宰大部分人类、后人类、非人类生物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变化,目前以人类中心论建立起来的艺术、艺术环境、艺术家、艺术创造力、艺术意识即将从生物内在形式、物理架构、意识认知方式上深度解构而再重新构架。
人类(既艺术家)本身生命体的重构将是此科技奇点艺术变迁的重要一环。人类智能将与人工智能逐步融合,并将从生物智能到非生物智能转化;艺术家生物智能的空间所占比率逐步缩小,而非生物智能比率随之扩大;人类将重新认识和改造自然生物系统,从而引导多层次的全新的生命结构诞生。
由生物智能和机器智能共同演化进程的产物——后智人艺术家,“不再是一个单一的生命体,每个人都在构建、融合分散的多重自我、多重人格和混合身份”。同时此类艺术家生存空间将超越现实空间经验,向强生物智能进化。但他们同时可存在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智能空间、生态空间、网络空间、纳米空间乃至梦幻空间中,在这些空间中的万物强智能联系和超远程时空操控等将变为艺术家正常生活的一部分。
当虚拟现实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将更加紧密,成为人类以及艺术家生活一部分时,艺术家将自觉或不自觉地在生活中接触和感知无处不在的虚拟艺术,并作出自己的选择、判断和行动。
2.3 艺术工具材料重构
艺术家使用的工具材料在科技智能的碰撞中,已迎来革命性的蜕变——技术智能和生物智能的具备。它们将能接受和输出感觉、情感、认知和判断,并能自主创作、改构、修复和重塑。说具体点,建筑、设计和纯艺术创作中的金属、陶石、纤维、树脂、液态等材料,甚至包括所有笔刷、油墨、颜料、画布都将演变为智能化和生物化。在即将来临的未来,艺术家创作不只是与其他艺术家、设计家、科学家竞争,更需要学会与工具材料搏斗,以便更好掌控、相互利用与协调创作。
智能材料的新结构美、表层材质美、柔和刚硬特色美、不断变化的时空美都将颠覆未来艺术审美观和构建。纳米技术的发展将是推动智能材料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纳米维度的艺术是人类能感知的物质,但又不是人类曾经历过的、想象过的或肉眼能看见过的艺术世界,纳米维度技术协同艺术家通过改变物质材料的原子结构即可制作出任何艺术家想要的艺术品和产品。
2.3.1 工具材料的智能化
过去标准化、规格化、产业化制作的材料设计产品,确实能满足人类的日常生活。但当智能材料撞入当代艺术、建筑和设计中后,高智能产品中所具有的“生命力”特征,把人类的体验、思维和视线带向未来。智能材料将能构成多物质形态、携带记忆体和思维逻辑;具备超轻和隐形性质、暗物质能量;内置超导磁流体反作用力、传感反馈功用;拥有我诊断修补和重造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可根据周围环境和指令不断地改变尺寸、色彩、形状、结构和质地。目前艺术家群体已使用或准备使用的智能材料有:能源材料、形体记忆材料、量子隐形材料、功能陶瓷材料、生物材料、功能梯度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自愈合材料、超轻材料、光功能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纳米材料、非均质材料、气凝胶材料、离子液体材料、非晶金属材料、超导磁流体材料、石墨烯材料以及复合材料等。
弱智能材料结构的灵感大多来源于对自然界动、植物的模仿,使其变为具有生物功能的“活”材料。一般而言,它们由基体、敏感、驱动和信息四部分组成。基体材料担负着承载的作用,敏感材料担负着传感的任务,驱动材料在一定条件下可产生较大的应变和应力,所以它担负着响应和控制的任务,而信息处理器是核心部分,它对传感器输出信号进行判断处理。而每一部位都会对材料的属性有其特殊要求。
弱智能材料种类属性的多样性和复合性,以及独特的多种元素杂揉的撞击,极大程度地丰满了艺术创作手法。当传统的艺术表达形式已无法满足的趋势下,智能材料的丰富性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艺术家们利用不同材质和结构传递艺术感受,从而使弱智能材料艺术对于现代艺术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强智能材料与弱智能材料不同之处是,它具有生物自我意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超强的情感传感反馈和响应能力、自组自变自造创作力。强智能材料都能在未来植入人类智能、情感和想象力,附加纳米机器人参入材料的结构组合。此现象将成为科技奇点艺术时期一种重要手段,这种强智能技术和材料也将深深影响科技艺术的发展和改变几千年来对艺术的定义和艺术创作手段。
强智能材料的出现,将使艺术产生一种非常自由,无界面、无距离、高智能式的艺术交互与交流。如艺术家需求,强智能艺术品将处于永久智能交互状态中。如打印出的雕塑、绘画、景观装置、材料艺术等将颠覆了永恒静止的概念,被永恒可变可塑又承载时间的状态代替。其艺术品的强智能材料能根据周围温湿度高低、阳光强暗、声波长短、生物流动等不时进行调整和变化。并能与任何智能物体如生物、植物进行交互。
2.3.2 智能材料的生物化
紧随生物操纵技术和掌握生命结构知识的普及,而导致众多领域合作和革命式地发展。柔性的生物设计逐渐地渗入到设计界各行各业。诸如,生物建筑和家具、生物材料与日常用品、活体机械与机器人、生物招牌与雕塑、生物服装与面料、生物环境与能源、转基因生物与植物进化、转基因食物和微生物培育、DNA电脑与数据、生物打印与制作、生物发电和导体、生物器材与医疗、生物乐器与DNA音乐乃至生物游戏与生物动画等。
生物技术基本工具的可承受性和可控性,使工程师和设计师能够接触到基本生命形式并视为未来制造和设计形式的关键部件。如今,生物设计柔性的传播就像20世纪的机械化一样,剪辑基因和改变细胞内部功能,并正在实现从工业到生物技术的完美转变,生物和仿生过程取代了当今机械化和数字化的过程。
设计师们开始超越模拟,将生命融入设计。在物体和结构的设计中模仿自然是一个古老的现象,改革的做法是超越对生物的模仿,创作一种更符合生物系统的设计方法。在这一追求中,设计师正在努力通过与自然系统的整合来实现增强的生态性能,并转向生物学家的专业知识和指导。这与20世纪的机械化特征形成鲜明对比,后者是为压倒、隔离和控制自然力量,通常利用化学和物理学的最新知识。
生物柔性设计在生物建筑和生物材料设计中得到极其重视和业界的高度支持。哥伦比亚大学著名的建筑教授大卫·本杰明(David Benjamin),专注生物学计算和景观架构设计的交叉。他阐述了利用生物体进行建筑设计的三个著名框架:生物加工,生物传感和生物制造,并在实践和理论中反复强调“这是生物学的世纪。”他的生物建筑设计的三大框架对建筑景观设计师影响很大,也为生物建筑设计定下了一个可依赖的理论基础。本杰明的生物建筑代表性作品有35号码头EcoPark(东河200英尺长的浮动码头根据水质改变颜色)和Hy-Fi(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PS1的分支塔,由新型生物降解砖制成)。
在生物设计中,机械设计与生物设计的紧密结合非常引人关注。其实,生物机器人的研究在西方已全面展开。美国影子机器人公司主管贝托尔特·迈耶(Bertolt Meyer)和理查德 ·沃尔克(Richard Walker)与一批工程师利用人造器官、肢体和其它身体组织,成功组装出会呼吸、说话和走路的逼真生化电子人(Bionic Man)。
2.3.3 纳米艺术与纳米材料
今天与未来,纳米尺寸的艺术创作与新纳米材料的使用和发现是分不开的,它会紧密地随着纳米材料新结构和新成份的发展而变化。比如目前太空建筑中的纳米碳管、陶瓷艺术中的微乳液法制颜料、穿戴艺术中智能纺织材料、绘画中的智能画布和画笔、印刷中的纳米油墨材质、艺术品维护中的纳米改性复合材料、环境设计、纳米视频制作技术等等。
纳米材料常指微观结构上,至少有一维方向上受纳米尺度调制的固态材料,它的力学性能、磁性、介电性、超导性光学乃至力学性能通过重整而发生一些改变。近十年来,纳米材料以指数速度挺进,其惊人的技术和奇妙的效果已渗入各行各业的产品中,并以无穷无尽的潜力深入地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而由纳米智能材料制作的艺术工具将很快得以普及,神奇的纳米材料也引起艺术家极大的兴趣,艺术家的生活和创作都会面临新的挑战和转变。雕塑、装置、景观设计、行为、绘画、观念、生物、交互、虚拟、纳米等艺术家将纷纷展开对纳米材料进行探讨和再创造,而纳米材料的奇特结构造型,也定将带给艺术家们新的创作灵感。
短时期内,纳米技术可带来信息、能源、交通、医药、食品、纺织、环保、建筑、景观、艺术、教育等诸多领域的变革,从而衍生出雨后春笋般的新兴高科技产业群,为此,“纳米生活”离我们越来越近。通过纳米化的普通的材料,能增添许多神奇特性,它能替代能源转换和能量采集。将生产大规模的纳米消费产品,如化妆品、汽车、建筑构件、服装保健和新的智能电子设备。新近开发的纳米结构材料,轻盈如薄纸、坚硬如合金,能伸展、弯曲和压缩,它即将大量用于工业产品和艺术创作中。
不久的将来,人类预测纳米机器人的发展和普及,将可代替乃至改变人体、生物、植物的内在结构和自然环境,从而发展成了一种后人类、后生物、后植物共享的智能景观环境。纳米机器人的智能系统会随着经验增加而自我演化、学习与更新、演变和“繁殖”出独特智慧又极为感性化的机器人群体(有点像AlphaGo机器人的学习过程)。此群体会改变全人类的知识结构、语言、文化和艺术生活,因纳米机器人群体将能够产生神经相关的情感以及其它感官体验,也能够产生心理条件反应,拥有情绪和审美涂层。为此,智能时代的艺术创作都会同时受到纳米机器人群体和人类审美基因双重影响,就和人类目前困于转基因和自我遗传基因有点相似。但科技奇点时期的生物纳米技术能改变人类遗传基因,而科技奇点艺术家大脑将不再受限于生物学赋予的有限结构,纳米机器人也会逐渐成为未来艺术世界中具有创造力的参入者。
纳米世界的材料结构美是纳米艺术中微观美感的核心部分之一。不可视纳米景观建构中的可视性,可视纳米景观建构中的不可视性,这种矛盾又统一的现象是纳米结构美的内涵。纳米艺术家对纳米物体元素和结构美的实验和探讨,既具有其科学层次上的探讨,又可赋予当代艺术更本质、更原始的微观物理组合内涵——纳米艺术中微观美感之精髓。
结语
当科技智能接近或超越人类智慧状态时,生物进化将从“自然选择”演化为“人工智能进化”。相对人类(艺术家)生物智能而言,非生物智能所占比率将逐步扩大。诚然,艺术家将不再是被动地延伸自然美,而是操纵生物和非生物美的演变过程。
此时,艺术家可同时生存于VR/AR/MR、智能与生态、纳米与网络、乃至梦幻空间中。他们将打破真实和虚拟之间的界限,摆脱肉体、物质、时空的束缚。而艺术家所使用的材料与工具都将随之转换为智能化和生物化。材料的智能结构美、材质美、柔刚美、善变时空美都将颠覆现在与未来的艺术构建,纳米维度的架构操作将是推动智能材料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
人类智能将不再是创造力的独占者,后生物智能(后人类)、非生物智能(人工智能)、非生物与生物智能交融后的超智能,都将具有超越人类智能的创造力。艺术概念架构、艺术创造力与美学欣赏特征都将向后人类智能和非生物强智能的主要表现特点倾斜。
科技奇点时代的多种智能的融合,将支配后生物智能文化艺术的演化,带给当今艺术家的领悟与挑战都是完全颠覆性的。从生物生命属性、物理材质架构、环境时空形态、意识认知层次上,深度解构与重构以人类中心论建立起来的艺术、艺术环境、艺术家、艺术创造力、艺术意识是此时代面临的必然的历史使命。
正如著名未来学家凯文·凯利所述:“机器,正在生物化;而生物,正在工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