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艺术

从杜塞尔多夫学派的发展 看德国摄影史的变革与复兴

浏览:


 

提及德国的当代艺术,杜塞尔多夫学院是不可绕过的一个名词,它是培养德国当代艺术家的摇篮。白南准(NamJune Paik)、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安塞尔姆·基弗(Anselm Kiefer)、马库斯·吕佩尔茨(Markus Lüpertz)、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等艺术家曾就读或就职于此。

摄影的语言—杜塞尔多夫学院

 

展览现场图

 

9月15日,“摄影的语言—杜塞尔多夫学院”登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厅中呈现7位当代德国摄影家的52件作品。这些摄影家大部分都是杜塞尔多夫学派的代表。


贝恩德和西拉·贝彻( Bernd und Hilla Becher)

 

作为德国当代摄影的里程碑,杜塞尔多夫学派以伯恩·贝歇与希拉·贝歇夫妇的开创性工作为标志,使德国摄影史发生了最激烈的变革并进入新的复兴:摄影不再是对现实的直接表现,而是成为一种观念性的手段与方法。

 

贝恩德和西拉·贝歇,工厂大堂,多特蒙德-霍尔德

纸质黑白照片,75.5x88x2cm,1989年

 

贝恩德和西拉·贝彻,工厂大堂,锡根,威斯特法伦

纸质黑白照片,75.5x88x2cm,1993年

 

1959年,贝歇夫妇继承了自上世纪20年代由奥古斯特·桑德兴起的“新客观主义”,结合战后的极少主义和观念艺术,开创了德国“新客观”摄影艺术的先河。二战后,贝歇夫妇开始运用大画幅相机系统拍摄战后即将消失的德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大型工业建筑,并在1963年他们举办了第一次展览,在展览上采用“类型学”的方式将这些照片并置展出,这也与他们拍摄的作品一道,成为他们标志性的艺术手法。

 

贝恩德和西拉·贝彻,工业建筑 (8-10)

纸质黑白照片,19.4x15.2cm,1968年

 

他们以一种极度冷静的“无表情”美学和近似科学采样的拍摄与展示手法,贝歇夫妇将这种风格独特的客观摄影持续了40余载,使之不仅作为一门摄影艺术,更是类型学的研究的纪实文本,也与他们的学生共同形成了“杜塞尔多夫效应”,使“杜塞尔多夫学派”成为了世界公认的高水准、精致的摄影艺术代名词。

 

贝歇夫妇的学生们

 

 

安德里亚斯·古斯基(Andreas Gursky)、托马斯·鲁夫(Thomas Ruff)、坎迪达·赫费尔(Candida Höfer)、托马斯·施特鲁特(Thomas Struth)等知名摄影艺术家都是贝歇夫妇的学生。

 

安德里亚斯·古斯基, F1进站之三

C打印,188 x 508 x 6.2 cm,2007年

 

德里亚斯·古斯基常被誉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当代摄影师”之一。他父亲是一位很有名气的商业摄影师,使他很早就掌握了商业摄影的技巧。1970年代末,他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纪实摄影创作,随后进入二战后德国前卫艺术的最高学府——杜塞尔多夫国家美术学院深造,开始了正式的摄影艺术学习和创作生涯。

 

安德里亚斯·古斯基,PY之一 

C打印,307 x 215.5 x 6.2 cm, 2007年

 

1990年代初,古斯基尝试将胶片拍摄和数码技术结合,几张照片叠放在一块组成新的画面成为他最具标志性的风格。这些作品以巨大的尺幅、醒目的色彩、丰富的细节和均衡的画面感而闻名,从工厂车间到超市货架,从自然景观到摩天大楼,古斯基运用这种手法记录和反映那些最具有震撼力和时代特色的对象。作品中巨大的空间使其间的人物变得渺小而等同化,明丽而均衡的画面风格带来了与现实近似又十分异常的视觉感受,体现的是高科技、规模化、快节奏和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景观。

 

在拍场上,古斯基的作品屡创新高。2007年,他的作品《99美分》以334万美元成交。在2011年佳士得拍卖会上,他的作品《莱茵河2》以433万美元成交。因此,他被称为“全球最贵的摄影师。”

 

托马斯·鲁夫,星星(14h 18m _ -40°) 

C打印, 260 x 188 cm, 1992年

 

贝歇夫妇的另一位学生托马斯·鲁夫同样是杜塞尔多夫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和其他“杜塞尔多夫学派”的艺术家相比,鲁夫在创作方式或思维理念上都有较大的差异。他遵守贝歇严谨的社会学分类法和对拍摄对象的客观立场,但对跨学科跨领域的广泛实践乐此不疲。他坚信摄影唯一的功能就是模仿现实,在早期使用相机和计算机技术创作了一批强调“绝对的客观性”的风景和人物肖像作品,之后他开始释放对新兴图像媒介和技术的兴趣,依靠数字技术和网络对现成图像进行再创作,通过一种“无机摄影”的方法,努力将摄影或图像恢复到一个机器所见或机器生成的客观状态,从而对数字作品的“真实性”提出挑战。

 

托马斯·鲁夫,肖像 (C.Vollmann) ,C打印,210 x 165 cm,1998年

 

《肖像》系列是他的代表作品,看似简单的寸照实际是托马斯·鲁夫对真实性的质疑和反思。除此之外,他的摄影作品包含建筑摄影、新闻摄影、天文景观、抽象摄影等多个系列,每一系列又各有特点,他致力于对新的范式和媒介进行不断探索,这不仅关系到摄影本身的发展,更关系到摄影的本质及其在当代世界中的位置和作用。

 

坎迪达·赫费尔与托马斯·鲁夫、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等同为“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的代表艺术家和倡导者。她以拍摄古建空间而闻名于世。她照片大多采用经典正面角度,寻求对角线构图,以端正的方式为建筑物内部空间制作“肖像”。她将观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空间本身,从空间自身的结构与秩序中发现不同的美与个性,形成一种新的对话,从而产生人文和社会性层面的意义。

 

托马斯·施特鲁特,天堂之十八

显色打印,177.6 x 211.7 cm,1999年

 

上世纪90年代末,托马斯·施特鲁特的拍摄对象为热带雨林,同时也包括天文馆、钻井平台等象征新科学技能的建筑,他的作品包含了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又通过这些具体的事物将复杂的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抽丝剥茧,构建一个个可以观察和联想的表面视觉世界。

 

在参展艺术家中,安德里亚斯·穆埃和卡塔琳娜·西维尔丁都是德国当代摄影领域中的代表人物。

 

安德里亚斯·穆埃,科尔在勃兰登堡门,Museo Silver Rag Print 打印

159.5 x 130 x 4.5 cm, 2015年

 

 

安德里亚斯·穆埃,安格拉·默克尔“在树下”

柏林 2008 “Unterm Baum” ,Museo Silver Rag Print 打印

170 x 110 cm , 2008年

 

安德里亚斯·穆埃(Andreas Mühe)试图在空旷的空间和真实的图片内容之间建立一种令人兴奋的联系。他用空间的、建筑的和戏剧的内容组织自己的作品画面。本次展出的五件冷蓝色调的大自然题材作品,常常与德国19世纪浪漫主义风景画家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 Caspar David Friedrich)的绘画相提并论。此外,一同展出的《科尔在勃兰登堡们》和《在树下——安格拉·默克尔》两件作品是他对德国历史进行思考的代表作,这样的思考也贯穿在他历来的主题创作之中。

 

安德里亚斯·穆埃,幽魂林,出自新浪漫系列 

铝木框+玻璃构成,220 x 175cm ,2015年

 


卡特琳娜·西维尔丁,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XV-79(1)

纸质彩色摄影,丙烯,钢框,300x375cm,1979年

 

卡塔琳娜·西维尔丁最重要的摄影作品则是她人物肖像,其中包括她自己的肖像作品。她希望突破摄影的惯例,尽可能通过运用多种成像手段达到不同的效果,表达当代人的内在精神。在此之外,她还创作了一批大尺度的建筑摄影。对她来说,每件作品都是和它周围的环境都是有关系的,因此她常常将作品放大到与真人等大的比例,让展厅的环境尽可能简洁清晰,从而让观众尽可能地进入摄影作品的内部空间,在与作品的碰撞和交流中激发思考和想象。

 

卡特里娜·西弗丁,大陆核3 XXV-86,彩色摄影

丙烯,钢框,300 x 375 cm,1986年

 

据悉,展览持续至2017年10月22日。

 

摄影的语言——杜塞尔多夫学院

总策展人:范迪安、瓦尔特·斯迈林

艺术总监:周旭君

展览时间:2017.9.16 - 10.22

展览地点: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丨北京恒通国际创新园内

参展艺术家:  伯恩和希拉·贝歇(Bernd and Hilla Becher),安德里亚斯·古斯基(Andreas Gursky),坎迪达·赫费尔(Candida Höfer),安德里亚斯·穆埃(Andreas Mühe),托马斯·鲁夫(Thomas Ruff),卡塔琳娜·西维尔丁(Katharina Sieverding),托马斯·施特鲁特(Thomas Struth)

绝对杂志

社址:北京市海淀区正福寺路10号允泽别院绝对传媒

电话: +86-010-52806700

Copyright © 2014-2015 Absolute,绝对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